随着《大秦赋》的热播,网络上各路秦吹无不活跃起来,为大秦制度欢欣鼓舞,由于大秦帝国的底层叙述逻辑是近代中国苦难史+改革开放,所以受小说影响,军功爵制度等于打破升级壁垒+加强社会流动的先进改革而大加吹捧。但其实这一制度并不先进,更谈不上公平公正,受益者只是以卫鞅为代表的一小群山东客卿,当时的秦人自己都承认,老秦人生活非常苦难。01
计功授爵制度在韩赵魏都有
秦国的军功爵思路不算先进
首先,很多人觉得军功爵制度先进是因为“它给了底层群众以上升空间,比山东六国的腐朽落后制度先进,所以能吸引六国人来秦国。”但实际上,很多历史记载显示,山东的军功爵制度不仅存在,而且比秦国出现的更早。先说存在,在《商君书-徕民篇》就有这样的记载,秦国大臣讨论道:
今三晋不胜秦,四世矣。自魏襄以来,野战不胜,守城必拔,小大之战,三晋之所亡于秦者,不可胜数也。若此而不服,秦能取其地,而不能夺其民也。
三晋不能击败秦国,已经有四代人了,魏国军队就不能在野战中大败秦军了(这说明本篇文章不是商鞅本人的作品,至少是昭襄王还有孝文王时代的作品)三晋地区地狭人稠,而秦地地广人稀,那么为什么三晋之人不来秦国呢?这是因为:”三晋之民务乐而复爵轻也。秦......民务苦而复爵重也。“这句话直接反应的是三晋之民可以轻松的得到爵位,而秦制压迫百姓甚重,所以秦国国家机器强大而人民痛苦。后来,这位秦国大臣在后文中自己都承认:秦国领土丰厚,物产众多,但是招不来民众,就是因为”民不西者,秦士戚而民苦也。“这句话还说明:三晋也有类似于秦的军爵,而且三晋之人可以更轻松的获得爵位,所以三晋之人明知秦国地多都不愿意去,西柏林怎么会想往东柏林跑路呢?三晋有军功爵,在其他地方也有证据,比如《战国策-赵策-秦王谓公子他》对长平之战的记载:赵圣至曰:“敝邑之王,使使者臣胜,太守有诏,使臣胜谓曰:‘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,千户封县令,诸吏皆益爵三级,民能相集者,赐家六金。’”赵王给带着上党郡投降的冯亭和韩国军民开出了优惠的条件,其中之一就是官吏封爵三等,这暗示:韩赵两国至少有相近的爵位体系,近似到了可以互相换算,还能在加封之后和原来的管理体制相兼容。除了普通军民官吏,虽然战国赵国有各路王族和非王族封君,但是我们也能发现赵和商鞅变法提倡的理论类似,王族子弟也要建立功业,否则地位难保。比如沈长云等《赵国史稿 》就提到,从赵武灵王开始,赵国的封君传统中,有鲜明的计功受封特征。比如在中学文言文名篇,出自《战国策-赵策》的《触龙说赵太后》,里面赵国被秦国暴打,向齐国求救,齐国要赵太后最宠爱的儿子长安君当人质换救兵,老太不肯。于是重臣触龙不仅将15岁的儿子送入了黑衣禁军锻炼,而且还告诉赵太后:“今三世以前,至于赵之为赵,赵主之子孙侯者,其继有在者乎?”曰:“无有。”历代赵王子孙封侯者,目前大都失去了爵位;而赵太后目前如此宠爱长安君,封之以膏腴之地,多予之重器,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。一旦山陵崩,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?暗示如果长安君不在国家危机关头立功,老太您不在了,他注定难以能长久富贵。可见即使是赵氏王族,如果没有大功,其地位也会衰败而近于无。那么这一传统是从何而来呢?是受秦国影响,还是三晋自有的呢?这种将军功和封赏挂钩的制度,其实最早能追溯到赵家人在春秋末年,公元前493年的铁(在今河北濮阳西北)之战,战斗前的动员大会上,赵家宗主开出的封赏是:克敌者,上大夫受县,下大夫受郡,士田十万,庶人工商遂,人臣隶圉免。上大夫获得一个县作为封地,下大夫获得一个郡,士人可以获得方圆十里之地,平民有任职的机会,奴隶可以获得平民的身份。这比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早了一个多世纪,而且这也是标榜清楚的以战功升级身份的制度。三晋变法运动中,魏国”食有劳而禄有功“,吴起在楚国”三世而收其爵“的打压传统贵族策略,其实也是计功授爵思想的体现。而且这些法律和变法的出现时间,都早于卫鞅带着《法经》入秦。总而言之,军功授爵的制度雏形在三晋出现较早,早于秦国;战国中期,韩赵魏三国存在爵位体系,秦人自己都承认韩魏授爵更加大方,秦国士民更加痛苦。02
军功爵制度下,宗室子弟没有
显著战功依旧可以被分封
我们还是可以看看历史的记载,就会发现不仅是赵国,秦国也有将王室成员封为诸侯封君的行为,而且这些事情,是出现在商鞅变法之后的。在秦惠王时代,在征服了游离在中原文化圈的巴蜀地区的蜀国,秦惠文王将蜀王降级为蜀侯,而且还给他派了一个相。此后,秦惠王又将自己的儿子嬴通封为蜀侯,《史记》记载公子通封于蜀;《华阳国志》记载:“秦惠王封子通为蜀侯”。可见秦国的王公子弟也在册封为列侯的范围之内,历史上并不见这个嬴通有什么战功或者明显的业绩,这与之前“宗室非有军功论,不得为属籍”的记载是矛盾的。 而到了秦武王时代,蜀侯被蜀相陈庄所杀害,秦武王将他杀死之后,以公子煇为新的蜀侯;而在封君方面,当时有发动叛乱的秦王室公子季君——嬴壮。《史记》记载:“庶长壮与大臣,诸侯,公子为逆,皆诛。”除此之外,在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时代,是秦国大举东进、鲸吞土地的时代,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贵族封地和封君,比如有: 秦封范雎以应,号为应侯。当是时,秦昭王四十一年也;
昭王十六年,封公子市宛,公子悝邓,魏冉陶,为诸侯。
如果说范雎和魏冉是有外交功绩和军功的话,那么除此之外,这一时代还出现了一群宗室的封君:武信君、泾阳君、高陵君、华阳君、阳泉君、安国君、刚成君、长安君等等,这群人几乎没有可以值得一书的军功。让他们从20等爵位制度的一级公士,二上造,三簪袅,四不更干起,也不太现实。最具有打脸性质的,是出土文献《秦宗邑瓦书》,它明确记载了秦国右庶长的封地: 以四年冬十壹月癸酉封之。自桑□(郭)之封以东,北到桑匽(堰)之。 文献说的是右庶长歜获得了一片世袭封地,子子孙孙以为宗邑。这怎么又和说好的宗室子弟军功论赏对不上呢?而外邦人才呢?难道张仪,范雎之流也是从公士干起的么?显然不对。史书记载: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。惠王以为客卿,与谋伐诸侯;而之后,就有了张仪”为秦将,取陕。筑上郡塞。“这显然不存在一级级升级的过程。这是因为,在《商君书》中,客卿属于另当别论的一类人:行间之吏也,故爵公士也,就为上造也;故爵上造,就为簪袅;就为不更;故爵为大夫。爵吏而为县尉,则赐虏六,加五千六百。爵大夫而为国治,就为大夫;故爵大夫,就为公大夫;就为公乘;就为五大夫,则税邑三百家。故爵五大夫;皆有赐邑三百家,有赐税三百家。爵五大夫,有税邑六百家者,受客。大将、御、参皆赐爵三级。故客卿相,论盈,就正卿。就为大庶长;故大庶长就为左更;故四更也,就为大良造。这段话的意思是:客卿为秦国效力一段时间之后,他们经过考核(论盈),就可以成为正卿,这是妥妥的超国民待遇,独立于其他的军爵体系。至于外族的戎狄君公这种西戎酋长,秦国也有超国民待遇。秦简法律问答记载:「真臣邦君公有罪,致耐罪以上,令赎。」可(何)谓「真」?臣邦父母产子及产它邦而是谓「真」。?可(何)谓「夏子」??臣邦父、秦母谓?(也)。
这说明:臣邦(戎狄,巴蜀等地)的属国贵族们犯罪了,处以剃发髡刑以上的,可以用钱赎罪,等于说他们胡作非为之后,只要有钱还可以为所欲为。说好的王子犯法和庶民同罪的呢?而且秦法鼓励戎狄君主娶秦女,生下的孩子称为夏子,普通老秦人可有分配妻子的待遇么?最后根据数据统计,从秦穆公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段时间,秦军对外作战总数大约是130次。除去国君亲自率兵和没有记载的情况外,在留下统帅名字的80次战争中,任命客卿为主将的情况多达56 次。从秦惠文王四年(公元前334年)设立丞相一职开始,直到秦二世亡国长达百多年时间中,有24 人担任过秦国丞相,其中16人都是客卿出身。
欢迎转发朋友圈
公号转载须经授权,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
长按识别二维码,敬请关注